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无障碍浏览
始终心系祖国的进步与强盛——纪念陈嘉庚先生
2025年01月06日  来源:《侨园》杂志

从南洋归来,怀抱“教育为立国之本 兴学乃国民天职”的宏愿,倾资兴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树起一面教育兴国的旗帜。

挺起民族脊梁,担起华侨领袖使命,在烽火战线中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迎接中华民族新纪元新曙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鞠躬尽瘁。

这就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

2024年10月21日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嘉庚,了解陈嘉庚的故事,弘扬陈嘉庚的精神。

图片由华侨博物院提供

陈嘉庚(1874—1961),原名陈甲庚,字科次,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乡(今厦门市集美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891年,17岁的陈嘉庚南渡新加坡投靠其父陈杞佰,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工作,学习经商。1904年,陈嘉庚自己集资独立开办了“新利川”菠萝罐头厂。此后,其经营领域逐步扩大到黄梨罐头业、米业,以及轮船航运业、橡胶业等。因经营有方、信誉有加,至1925年,他已拥有1.5万英亩橡胶园,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橡胶垦殖者之一。此外,他还有30多家工厂、150多家分店,雇佣职工3.2万人,所产“苏丹”牌菠萝罐头占有东南亚市场的一半份额,而橡胶鞋、轮胎、手套等橡胶制品则远销欧美各地,他也因而被冠以“菠萝苏丹”和“橡胶大王”称号,成为当时新马一带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华侨富商和实业家。

陈嘉庚虽身在南洋,却始终心系祖国的进步与强盛。他于1910年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积极募款资助辛亥革命。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发起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带头捐款,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源源不断地在财力、物力上支援祖国抗日。在抗战危急关头,为保障滇缅公路军需运输的畅通,他以深孚众望的号召力,为国民政府征召了3000余名华侨青年司机和汽车修理工(通称“南侨机工”或“华侨机工”),书写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热血篇章。

他还以一言九鼎之声,在汪精卫抛出对日“和平论”之际,提出了被邹韬奋赞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著名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1940年3月,他亲率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历时10个月,辗转国内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各地,慰劳抗日前线的将士与后方各界人士,由此了解了中国抗战的真相,并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飞跃,断言“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年9月,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此后,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二、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兴办教育也是陈嘉庚一生倾心倾力而为的事业。他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他本人生活简朴,对于办学所需却从来都是从不吝啬。早在1894年陈嘉庚就拿家里用于他结婚的钱,在家乡福建集美创办了一所名为“惕斋学塾”的私塾。从1913年开始,他在集美创办小学,此后又陆续创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农林等十多所学校,另设医院、图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他再次捐资创办厦门大学,这也是国内第一所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其间,他还对同安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并在新加坡发起筹办了南洋华侨中学。近百年来,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早已桃李满天下,他也始终被一届又一届的师生尊称为“校主”。此外,他基于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认为博物馆对于社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于是萌生了创办“华侨博物馆”的想法。他于1956年带头捐资并发动广大华侨华人集资在福建厦门创办了华侨博物院,这也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创办的博物馆。1960年,他又捐款50万元首倡在北京建立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厦门集美鳌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