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无障碍浏览
辽宁全面夯实振兴发展人才基础 山海关不住 孔雀向北飞
2023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核心提要

●实施“兴辽英才计划”,产生4批2318名高层次人才和190个创新团队。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每年深度挖掘和提供高质量岗位7万个左右,力争到2025年吸引集聚12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创新创业

●出台《辽宁省校地合作工作机制》,构建14个市、省沈抚示范区和13个部门合力推进校地合作的工作体系

●推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支持1200余名人才领衔中试项目171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40余项,研发重大创新产品250余个

●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3300余名,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近6000项

近年来,辽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先后出台“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兴辽英才”90条政策措施,坚持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生态一体推进,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突破740万,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呈现出“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的新气象。

实施系列人才工程
集聚创新人才

坚持“四个面向”,紧扣辽宁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组织实施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工程项目,推动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辽宁振兴发展需要相适应、相协调。

创新实施品牌工程“兴辽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每年遴选科技创新人才200名、产业高端技术人才150名、优秀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200名、创新团队150个和重点领域专门人才400名,给予最高500万元科研经费和100万元奖励,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兴辽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共产生4批2318名高层次人才和190个创新团队,百余人成长为国家级人才,近千名专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担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出“嫦娥五号”月壤钻杆、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水下滑翔机、高品质特殊钢等一批重大成果,甲醇制乙烯等一批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实施“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坚持以才引才、精准引才、按需引才,广泛动员一批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通过师承、校友、同乡等关系,一对一联系对接,推荐、举荐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打造集聚人才特色活动载体,成功举办“兴辽英才”青年论坛、中国海外学子(大连)创业周、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集中发布人才需求,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两年来,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千人,数量实现逐年提升。

创新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持续开展知名高校“辽宁人才周”等活动,每年深度挖掘和提供高质量岗位7万个左右,力争到2025年吸引集聚12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创新创业。2022年实施以来,当年吸引留住应届高校毕业生28.2万人,较2021年增加7.3万人。高质量做好选调生工作,采取“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送考入校”、提供省直机关岗位等创新举措,吸引更多重点高校学子到辽宁党政机关工作。2022年,近1200名优秀毕业生选调来辽工作,总量创历史最高,其中,90%以上来自“双一流”院校、近80%具有硕博士学位、近60%为外省籍学生。

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积极融入国家人才发展“3+N”战略布局,以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有竞争力、吸引力的创新平台,为振兴发展广聚英才。

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平台。打造浑南科技城、英歌石科学城2个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高地,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抚创新改革示范区、金普新区等平台,拓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产才融合发展空间。高标准建设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为主体的“辽宁实验室”,集聚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90余人、高水平科研人员400余人。支持“大连先进光源”、“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做强省校合作对接平台。出台《辽宁省校地合作工作机制》,构建14个市、省沈抚示范区和13个部门合力推进校地合作的工作体系。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商共推省校70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赴省内外38所“双一流”高校开展入校宣讲活动,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首次走进校园,宣传人才政策、招引集聚人才、推进合作对接,已有17所“双一流”高校表达与辽宁开展合作的强烈意愿。

突出企业承载科技创新人才主体地位。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1万家,芯源微电子、锦州神工半导体等领军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十月稻田成长为辽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组建以企业为“盟主”的产学研联盟400个,高标准建设中试基地36家,推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支持1200余名人才领衔中试项目171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40余项,研发重大创新产品250余个。

打造更优创新生态
加快形成拴心留人良好环境

纵深推进人才发展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建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制,赋予用人单位自主认定权,政府接单办理,直接予以项目支持,实现“谁用人谁评价”、“谁用人谁说了算”。优化人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基础研究类项目、科技创新人才项目中推行科研经费包干使用,赋予人才更大经费支配权。坚决破除“四唯”现象,突出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行业或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推行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3120名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才破格晋升高级职称。改革人才成果转化机制,形成沈阳化工大学90%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人才、辽宁科技大学90%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完成人、沈阳工业大学5%黄金股激励等系列经验做法。

做优做精人才服务保障。建立省委常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位省委常委带头联系服务1-2名院士专家,示范带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3300余名,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近6000项。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兴辽英才”等高层次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具体措施》及8个配套政策操作细则,全面推行人才个税奖补、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服务、出行旅游等优惠政策。推进政策便捷高效落实,设计推出“兴辽英才”电子凭证,推动沈阳、大连、鞍山等市开发建立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优惠政策“一网通办”、“即申即享”。

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制定高层次人才流失预防预警办法,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开展留才工作,推动实现人才流失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人才外流趋势得到有效改善。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每年举办研修班、培训班近30期,引导广大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积极选树先进人才典型和用人单位典型,多维度展示人才风采,推动形成讲科学、爱人才、重创新的社会环境,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的人才力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